-
江北新区:线上审批提速企业复工 优化服务强化招商引资
2020年,南京市江北新区通过搭建线上复工复业审批系统,实现企业申请半天内获批,以高效政务服务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疫情期间企业有序复工,更彰显了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能力。 (一)极速审批系统筑牢复工基石。为应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需求,江北新区仅用一个周末便完成基于微信移动端的复工复业审批系统搭建。该系统整合企业在线提交材料、园区线上审核、结果实时反馈等功能,形成标准化线上流程。企业通过系统可便捷提交复工准备材料,园区依托前期建立的“企业库”信息摸排基础,减少人员接触,快速响应申请。某五金工具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上提交材料后,经园区上门检查,半天内即通过审批,次日收到正式复工通知,高效服务为企业恢复生产赢得宝贵时间。截至2月中旬,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错峰管理,累计复工企业数量已超百家,生产能力逐步恢复至半数左右。 (二)科技赋能织密疫情防控网络。新区将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入疫情防控与复工管理,审批系统兼具员工健康监测功能,可协助企业查询员工15日内手机漫游轨迹,精准筛选符合复工条件人员。同时,系统定期向企业推送疫情防治最新方法、新区政策解读、确诊病例查询及同程患者查询等公共服务信息,为企业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疫情防控封闭式管理系统同步运行,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园区人员、车辆的精准管控,确保复工企业在安全环境下恢复生产,形成“审批—防控—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三)高效服务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此次线上审批模式的快速落地,是江北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新区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疫情期间的政务服务创新实践,不仅保障了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更向市场传递出新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号。这种“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巩固了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优势地位,为后续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科技赋能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7-16
-
江苏徐州创新"云签约"模式 重大项目招商实现"不见面"突破
2020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徐州市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通过创新"不见面"招商模式,积极开展网上洽谈、视频签约等活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逆势突破,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构建招商新路径。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徐州市商务局印发专项工作通知,推出八项举措搭建线上招商服务体系。通过整合政务服务平台资源,建立"线上洽谈—视频签约—云端服务"全流程工作机制,打破传统招商时空限制。各地商务部门组建专业线上招商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企业投资意向,精准推送徐州产业政策和合作机遇,实现招商信息实时共享和项目线索动态管理。同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服务,确保项目签约后能快速完成注册、备案等手续,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二)区域协同推进项目落地。徐州各区县立足产业基础,开展差异化线上招商行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通过"云招商""云服务"模式推进在谈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鼓楼区围绕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与投资方通过网络平台深入对接,多个重点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新沂市、徐州高新区、泉山区等地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集中签约包括工程机械、半导体材料等在内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涵盖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进一步完善了徐州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发展能级。 (三)精准服务保障企业发展。为确保签约项目顺利推进,徐州市建立健全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各地组建"服务先锋队""项目专员"队伍,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对接、落地到生产的全周期"保姆式"服务。针对外资企业复工复产需求,商务部门主动对接海关、税务等部门,协调解决原材料运输、用工保障等实际困难。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推行"不见面审批",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在多方努力下,包括卡特彼勒、罗特艾德等在内的重点外资企业逐步恢复产能,为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产业升级积蓄发展动能。此次"不见面"招商签约的项目具有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足的特点,与徐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高度契合。其中,半导体功率器件、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的落地,将推动徐州在高端制造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智慧体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入,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据统计,疫情期间徐州策划包装的数百个招商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六成,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通过创新招商模式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也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025-07-16
-
【南通招商】南通如东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跻身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行列
2020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第二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名单,全国9家基地获批,南通如东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成功上榜。至此,南通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18家。作为国家、江苏省及南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东高分子材料产业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布局,已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战略布局:锚定新材料产业发展赛道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和南通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南通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将新材料产业纳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东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高分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橡胶、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胶黏剂、特种工程塑料及改性塑料等细分产业链,逐步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此次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标志着如东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水平获得国家级认可,成为南通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集群发展:以核心园区带动产业链升级 如东以洋口化学工业园为产业核心载体,通过优化园区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向集群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园区内已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网络,涵盖原料生产、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先后获批“江苏省高分子材料科技产业园”“江苏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围绕产业链关键节点,如东加强精准招商,吸引一批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园区内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已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区域产业抗风险能力。 (三)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引领技术突破 如东高分子材料产业注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其中,某企业年产1.2万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项目为全球最大生产线,产品在防护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某企业年产7.8万吨光固化新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同时,亚泰、万顺、紫琅等企业为如东生命安全防护产业提供关键原材料,带动霍尼韦尔、恒辉、汇鸿等一批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原材料—中间产品—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四)平台支撑: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为保障高分子材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东构建了多层次的产业服务平台。在科技创新方面,依托省级科技产业园,建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中试基地和检测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成果转化、质量检测等一站式服务;在政策支持方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供应、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在要素保障方面,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物流等配套,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入驻。这些举措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 作为南通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东高分子材料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强化产业链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规模和质量双提升。未来,基地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南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6
-
【江苏招商】江苏海洋经济总量突破7800亿 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成效显著
202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828亿元,较上年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6%。面对复杂经济环境,江苏省通过强化产业布局、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海洋经济恢复加快、稳定向好,主要产业韧性凸显,新兴领域增长动能持续增强。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江苏省主要海洋产业呈现"传统支柱稳盘、新兴产业提速"的发展格局。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比重超八成,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依托港口群优势,通过航线拓展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保持38.1%的占比;海洋船舶工业聚焦高端化转型,在大型集装箱船、特种工程船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占比达24.3%。尽管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盐业受外部因素影响短期承压,但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表现亮眼,分别实现22%和10.9%的增速,成为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海洋电力业中,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成效显著,盐城、南通等地建成多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海洋生物医药业依托连云港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海洋药物研发、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二)区域协同发展深化江海联动格局成型 江苏省海洋经济呈现沿海引领、沿江协同、全域参与的空间布局。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海洋生产总值4116.4亿元,占全省总量52.6%,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步增长;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加速推进,深水航道和码头集群初具规模;盐城依托滩涂资源优势,打造海洋生态经济示范区,形成风电、光伏、储能融合发展的绿色能源体系。沿江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镇江、泰州)以3640.9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占比46.5%,苏州凭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船舶建造基地;南京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海洋探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形成研发高地。非沿海沿江地区(徐州、淮安、宿迁)通过发展海洋装备配套、海洋物流服务等间接产业,实现70.7亿元产值,进一步完善全省海洋经济产业链条。 (三)政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江苏省持续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出台系列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引进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高端项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科技创新领域,建设国家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在海洋工程材料、智能航海、深海探测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连云港港、苏州港等世界级港口群升级,完善疏港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严格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在盐城、南通等地建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海洋经济在2020年展现出的恢复能力和增长潜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协同不断深化以及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海洋经济正成为江苏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领域。
2025-07-16
-
【如皋市招商】如皋经济稳中向好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上半年,南通如皋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通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如皋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基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消费市场等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2021年上半年,如皋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1%,增速高于全国和江苏省平均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如皋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展现出较强韧性。如皋市位列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县域经济百强榜第22位,较上一年度前移4个位次,显示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如皋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4.6:49.9:45.5,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8%,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通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如皋市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三、内外需求协同发力经济增长动力多元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如皋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8.4亿元,同比增长26.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外贸进出口总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30.5%,显示出较强的外需拉动力。通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如皋市形成了内外需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如皋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5.36亿元,同比增长15.7%,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也为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皋市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统筹发展与安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如皋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抓好疫情防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环境。通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如皋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下一阶段,如皋市将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改革创新,为实现"十四五"目标打好基础。
2025-07-16
-
【徐州招商】江苏重大项目清单聚焦产业链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
2021年江苏省通过发布240个重大项目清单,强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清单涵盖创新载体、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协同发展,年度计划投资规模超5500亿元,凸显对产业链现代化和民生保障的双重布局。 一、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驱动并重 2021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产业类项目达142项,占比近六成,重点投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30条优势产业链。其中,7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如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旨在突破进口依赖。常州、苏州等地的产业集群项目数量显著增加,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二、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现 清单首次明确苏中、苏北地区项目质态优于往年,连云港石化、宿迁纺织纤维等特色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交通、能源等36个基础设施项目覆盖全省,连淮扬镇铁路、南通港扩容等工程加速区域互联互通,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三、生态与民生领域投入加码 生态环保类项目年度投资达218亿元,涉及长江经济带修复、太湖治理等工程。民生保障项目投资超千亿元,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设施建设,如南京江北新区医疗中心等项目纳入清单。 四、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强化 清单首次设置20个储备项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源向优质“增量”项目倾斜。新列项目比例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反映江苏省对新兴产业的持续扶持。
2025-07-16
-
【江苏招商】江苏技术交易前三季度稳健增长 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技术交易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招商引资与创新驱动战略深度融合,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和成交额实现双增长,共登记技术合同43182项,成交额达2250.2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8.48%和36.94%,技术交易总量稳步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 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技术交易市场保持活跃,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和成交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从交易规模看,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94%,反映出市场对技术要素的需求旺盛。技术合同登记数量达43182项,同比增长28.48%,表明技术交易活动更加频繁,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度不断提高。这一态势的形成,与江苏持续优化技术市场环境、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密不可分,通过搭建高效的技术转移平台,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二、交易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转化效率稳步提高 从技术交易类型分析,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技术交易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不同类型合同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为1021.69亿元,位居首位,同比增长23.15%,体现出企业对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持续加大;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745.76亿元,居第二位,同比增长37.51%,反映出技术服务在产业链协同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技术转让(含技术许可)合同成交额426.82亿元,同比增长66.26%,增幅显著,表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技术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额55.9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83.79%,显示出企业对技术咨询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创新决策科学化水平逐步提升。 三、重点领域引领发展,产业升级动能持续增强 在技术交易领域分布上,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三大领域表现突出,成为拉动技术交易增长的主要力量。先进制造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55.30亿元,同比增长84.69%,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这与江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部署密切相关,高端装备、智能控制等技术的交易活跃,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464.71亿元,同比增长29.33%,作为江苏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交易的稳定增长,反映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314.62亿元,同比增长28.19%,体现出江苏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方面的优势,生物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推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市场主体协同发力,产学研融合纵深推进 从技术交易主体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技术交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重要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企业法人作为技术交易的核心主体,共登记技术合同27738项,成交额2071.24亿元,占总成交额的92.04%,充分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高等院校技术交易表现亮眼,成交额77.01亿元,同比增长76.50%,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科研机构成交额72.84亿元,同比增长17.59%,持续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各类主体的协同发力,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知识产权价值凸显,创新质量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是技术交易的核心要素,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交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省涉及知识产权技术合同共13320项,成交额1044.55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6.42%,同比增长24.25%,表明知识产权在技术交易中的价值占比持续提升。其中,专利合同成交额505.17亿元,同比增长19.13%;技术秘密合同成交额456.22亿元,同比增长49.23%,技术秘密交易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市场对核心技术秘密保护和转化的重视。知识产权交易的活跃,不仅体现了江苏创新成果的质量提升,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江苏技术交易的持续增长,是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的重要成果。随着技术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深化,江苏技术交易将继续保持活跃态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2025-07-16
-
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南京启幕 搭建产业创新与招商引资平台
2021年10月,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南京开幕,六百余家参展主体齐聚,其中南京本地企业超三百家。展会通过特色展览、前沿技术展示及系列专业活动,构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交流对接平台,助力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 一、打造产业发展风向标,彰显国家战略实施成效。本届展会聚焦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要求,设置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果展、红色基因库建设成果展及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成果展等特色板块。展会期间还举办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趋势论坛、南京文化产业创意资源共享会等15场活动,为行业提供政策解读、趋势研判及资源对接渠道,引领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方向。 二、汇聚前沿技术创新源,展示示范基地核心实力。来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高新区、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24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参展,集中展示动作捕捉、云渲染、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确权等前沿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涵盖数字内容创作、文化资源保护、沉浸式体验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潜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三、彰显本土企业主场优势,带来多元互动体验。南京各高新区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展,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携国内领先的XR场景应用运营商、网易南京数字产业基地等企业亮相;建邺高新区组织优必选、咪咕互娱、魔鱼互动等企业,展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数字内容游戏及虚拟沙盘数字孪生技术,并提供体感游戏、VR游戏等现场互动体验;新港高新园则围绕新型显示、激光技术等领域,展示语音交互人工智能技术及计算机视觉在体育数字化中的应用方案,让观众直观感受文化科技融合的魅力。 四、落实国家政策部署,助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定期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南京作为率先落实该要求的城市,通过举办此次展会,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将创新名城建设推向新高度,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2025-07-16
-
【泰兴市招商】泰兴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促绿色增长
2022年,泰兴市举行了10个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同时启动了雪梨采摘节并揭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及循环农业研究院,标志着该市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推动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一、活动当天,泰兴市在新街镇组织了农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第四届雪梨采摘节启动仪式。本次现场发布三季度计划开工项目共10项,覆盖设施农业、科技转化和种养结合等多个领域,旨在强化地方农业基础。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泰兴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同期揭牌,为区域农业创新提供了核心平台。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泰兴市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通过集中开工形式整合资源,加速项目落地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二、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自2007年起步以来,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已建成可观规模的生产基地,包括设施果蔬种植区域。该示范园相继获得省级科技园、产业园区及成果转化基地等荣誉,并被认定为首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过程中,园区聚焦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集聚,为泰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的揭牌进一步提升了其作为区域性标杆的辐射作用。 三、泰兴现代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依托政企研协作机制,旨在构建面向江苏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产学研体系,重点示范南方水网地区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研究院将推动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循环农业技术,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提升。该项目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循环利用,强化生态保护,契合泰兴市绿色转型目标。 四、在产业支撑层面,泰兴市拥有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群体,并培育了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2022年以来,该市大力招引和建设农业重大项目,已形成以加工产业链为核心的集群效应。泰兴市以乡村振兴为引领,通过招商引资优化项目布局,推动农业与生态协同发展,为乡村地区提供持久发展动能。 五、综合来看,2022年泰兴市的集中开工活动及配套设施揭牌,不仅巩固了农业产业基础,还为区域现代化农业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成果彰显了泰兴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先地位,有力支撑农民增收和生态可持续,为未来农业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2025-07-16
-
【江苏招商】溧水打造国内首个“会展+”特色小镇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2019年1月,南京溧水区人民政府联合中国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举办首届溧水会展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介空港滨水会展小镇项目、聘请专家团队等举措,深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全力推进国内首个“会展+”特色小镇建设,旨在形成“会展拉动产业、产业助力会展”的高质量城市产业生态。 一、战略签约奠定合作基础,会展小镇定位清晰 此次论坛上,南京溧水区与中国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会展资源导入、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据介绍,空港滨水会展小镇项目核心区为会展综合体,规划展馆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定位为江苏省工业类专业会展中心。该项目于2019年处于建设阶段,计划当年底初具形象,2020年建成投用,建成后将成为江苏省规模领先的会展综合体,为区域会展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二、“会展+”模式创新产业生态,契合制造业强区建设 中国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溧水滨水会展小镇作为国内首个“会展+”特色小镇,其核心在于发挥会展产业的跨行业黏性,通过展会活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该联合会集中了装备制造业领域44家全国性主要办展机构,承办了该领域几乎所有专业品牌展会,其“引领制造行业创新发展”的宗旨,与南京溧水高质量建设制造业强区、高品质打造会展小镇的目标高度契合。南京溧水方面指出,将以“会展+”为纽带,促进会展与制造业、临空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间相互赋能的共生格局。 三、专家团队助力发展,聚焦细节与高起点建设 为提升小镇建设专业性,南京溧水区在论坛现场向十余位会展领域专家发放聘书,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专家建议,鉴于当地在大型会展运营方面经验尚浅,需在规划设计、服务配套等细节上下功夫,同时坚持高起点定位,在建设过程中与装备制造、会展服务等相关行业保持紧密联系,确保项目功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南京溧水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推动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四、多方协同推动落地,打造全国性会展品牌 南京溧水明确,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政府、专家、企业等多方在会展策划、资源整合、产业对接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吸引更多产业会展活动落地。通过整合联合会的办展资源、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以及本地制造业基础,着力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产业会展品牌项目。未来,随着空港滨水会展小镇的建成运营,南京溧水有望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共享创新发展带来的新红利,为城市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2025-07-1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